成功的企业家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而对我们大多数企业而言,是因为看见所以改变。这是资本给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带来的最现实的启发。
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要想做大做强,背后的逻辑必然是依托资本力量拓展市场,规模意味着江湖地位,江湖地位意味着话语权。
行业必将进入资本的活跃期,企业必将进入并购洗牌的高潮期,转型升级也到了有利的窗口期,资本将会对行业的资源禀赋、多元化业务、解决代际交割等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资本看重的是企业未来的长期投资价值。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优质服务的时代,没有优质服务成就不了优质企业,不是优质的企业是没有投资价值的。
昨天参加了两个闭门会议,听了很多关于资本、上市、并购的讨论。第一感觉就是物业管理行业与资本融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物业服务业终于迎来了资本的春天。而且很多企业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野百合一样的物业管理,也能创造资本的神话。这是值得高兴,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其次就是资本方面需要补课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概念、操作方法等对相当多的企业来说,还很新鲜甚至陌生的,这是值得关注,也是需要特别正视的问题。
习总书记2017年7月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我理解原因有三点:
第一,中国还没有出现像软银孙正义这样世界级的资本运作高手。
第二,中国的资本虽然已经走出国门,但是在大量的并购案中,能够称得上成功的不是太多,不少是交了学费。
第三,对接外部资本的运作过程,虽然总体对推动中国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吃亏上当的案例也不少,有些甚至是沉痛的教训。
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但最终出版是恩格斯帮助完成的。我国改革开放也是四十年,中国用四十年的时间,积累了资本理论与实践探索相对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联系到今年中央提出的“要打好金融保卫战”来看,显然还不够,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
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在资本方面短板的程度更甚一些。这次发布的《2018中国物业管理资本?上市?并购调研报告》指出,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对资本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浅层式的初级认知上,认为资本就是资金,上市就是融资。最近冯仑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资本的认知讲了这么一段话:社会主义一直在追寻公平问题,资本主义一直在追寻效率问题,把这两个问题融合起来,找到平衡点就OK了。他认为北欧、新加坡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模式。就是在生产过程即创造财富中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在分配过程即财富消费上用社会主义的原则。但我觉得要把这两点融合好,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受分众传媒江南春主席的启发,也受昨天闭门会议的启发,我想从国家经济、传统服务业最后延伸到物业服务行业三个层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我在《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第5期卷首语中写了这么一段话:5月最值得回顾的事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习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就是《资本论》。时至今日时代变迁了,但资本仍然以它特殊的魅力、鲜活的个性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的力量,仍然是激活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推力。资本所创造的神话故事仍然会触动人类那根最隐秘的神经。
5月5日马克思的诞辰日,还有一件事受到资本市场关注,那就是在巴菲特的故乡,美国小镇奥马哈召开了每年一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今年有5万多名的股东蜂拥而至,去听两个年龄和超过182岁的老人(巴菲特和芒格)关于资本问题长达5小时的唠叨。其中现场有1万多人是中国人,甚至有人已经连续十二次参加。这家公司现在的市值超过了五千亿美元,给股东的回报也是超乎想象的高。但即使是这样神奇的公司,其创始人巴菲特仍然说,“他们在资本市场上仍在继续犯错,对资本的秉性仍难以摸透,对资本的未来仍有很多看不明白。”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大概比改革开放晚了整整一个轮回,从深交所成立算起也就是28年左右的时间。四十年来,所有的中国人感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改革开放40年创中国奇迹》一文有很多对比数据,其中有一个数据提到,1978年中国大概有84%的人的人均收入低于1.25美金。今天我们大概一天的消费也不止这个金额了。40年,是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国从站起来跨越到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了几代人追寻的工业化梦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也不应忘记资本的力量对中国经济的崛起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汽车、家电等行业依托资本的力量,实现了产业的集中度,做到了世界第一。黄奇帆5月19日在清华论坛上关于资本的演讲中,提到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有机会搭上现代经济的高铁,从而让中国的速度和中国智慧插上了翅膀,大大地提升了经济总量和企业的规模,让我们从一个资本的小国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资本大国。
2017年我国金融资产已突破400万亿元,债券托管金额超过75万亿元,发行各类债券40.8万亿元,上市公司市值已逾50万亿元,很多新兴产业和传统企业借助资本力量成长壮大,有11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与美国的500强企业数量非常接近。有些已经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
我印象中,中国1981年才勉强接受了世界银行贷款来解决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今天中国已经从最初的资本接受国变成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过去国外先进技术、专利我们只能花钱买,现在有了资本实力,通过并购等资本手段更容易地解决了技术短板,打开了国际市场。像如李书福收购了沃尔沃,王健林买断了北美影视市场,郭广昌兼并了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最近默克尔第11次访华,德国有很多技术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大概有100多家,都是某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短短几年内都被中国企业收购兼并了。这些震动国际资本市场的案例,证明中国的资本在国际舞台上也有了话语权、主导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才有能力倡导设立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让中国的资本反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国资本市场在改革中创新、在教训中不断纠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当我们心潮起伏,倍感振奋的同时,我想有一点变化必须指出来。
这就是思想观念的变化,经过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实践,让我们对资本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当年王石为推行万科股改到处推销股票,马云当年也曾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找了国内几十家投资机构,没有一家愿意给他资金,愿意作为股东,最后是软银投了8000万美金。腾讯同样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时是南非报业集团为其投资。所以今天我们抱怨我国最值钱的公司为什么让外国资本获利、心里不平衡时,应该反思当时为什么没有人想到今天的格局。刚才分众传媒的江主席介绍,当年他们也是靠软银、高盛、鼎晖等的投资走到今天。
成功的企业家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而对我们大多数企业而言,是因为看见所以改变。这是资本给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带来的最现实的启悟。我们终于认识到,资本主义可以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有。我们曾经对资本很抵触,甚至抱有敌意,但今天资本意识开始被唤醒。我们谈及企业的并购、股权的融资,好像是家常便饭。但是我们回过头看,十年、二十年以前,我们有多少人在想这些问题。
房地产开发领域应该是资本红利最大受惠者。中国房地产投资、消费能够进入到双十万亿元的规模,就是利用了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前十位的产业集中度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份额。
我相信当资本与更大的存量物业对接时,当人们终于意识到新资本时代到来时,一定会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催化作用。所以我觉得今天有这么多物业服务企业大咖,还有第三方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这么一个重要的论坛,对资本高谈阔论,本身也说明了物业管理行业思想观念上的转化。